专为高三考生提供有价值的资讯
冰川的形成需要至少上百万年的时间,冰川形成主要取决于气候条件,其次是地形条件。气候条件主要有两方面,一是气温;二是降水(雪)量。两极地区冰川的形成与地形关系不大,雪线高度主要受气温控制。
在地球上,一些高山地区和两极,常年穿着一件皑皑的冰雪“外衣”。高山地区由于从太阳那里得到的热量少,因此终年寒冷,一年四季都堆积着冰雪。地球上终年为冰雪所掩盖的地区的面积总共有1600多万平方千米,而90%以上分布在两极地区。这些冰雪是以冰川的形式在那里储存和移动的。
冰川一般每年能流动数米,个别的冰川每年最快能流动几十米。但有一条总的规律:冰川越厚,坡度越大,冰川流动的速度就越快。
构成冰川的冰和普通的冰不同,它不是简单地由冰冻结而成的,而是在雪花越降越多,积雪越压越紧,以及由于间或有阳光照射而融化随即又冻结起来的情况下,先结成了颗粒状的雪,再进一步结成了冰层,这种冰比普通的冰略轻一点,被称为半冰川冰。
存在于高山上的冰川,被称为山岳冰川;分布在两极广大地区的冰川,被称为大陆冰川。
1、侵蚀作用
冰川有很强的侵蚀力,大部分为机械的侵蚀作用,其侵蚀方式可分为几种:
(1)拔蚀作用:当冰床底部或冰斗后背的基岩,沿节理反复冻融而松动,若这些松动的岩石和冰川冻结在一起,则当冰川运动时就把岩块拔起带走,这称为拔蚀作用。经拔蚀作用后的冰川河谷其坡度曲线是崎岖不平的,形成了梯形的坡度剖面曲线。
(2)磨蚀作用:当冰川运动时,冻结在冰川或冰层底部的岩石碎片,因受上面冰川的压力,对冰川底床进行削磨和刻蚀,称为磨蚀作用。磨蚀作用可在基岩上形成带有擦痕的磨光面,而擦痕或刻槽是冰川作用的一种良好证据,其方向可以用来指示冰川行进的方向。
(3)冰楔作用:在岩石裂缝内所含的冰融水,经反复冻融作用,体积时涨时缩,而造成岩层破碎,成为碎块,或从两侧山坡坠落到冰川中向前移动。
(4)其他:当融冰之水进入河流,其常夹有大体积之冰块,会产生强大撞击力破坏下游的两岸岩石。
2、搬运作用
由于冰川的侵运作用所产生的大量松散岩屑和从山坡崩落得碎屑,会进入冰川系统,随冰川一起运动,这些被搬运的岩屑称为冰碛物,依据其在冰川内的不同位置,可分为不同的搬运类型:
(1)表碛:出露在冰川表面的冰碛物。
(2)内碛:夹在冰川内的冰碛物
(3)底碛:堆积在冰川谷底的冰碛物。
(4)侧碛:在冰川两侧堆积的冰碛物。
(5)中碛:两条冰川汇合后,其相邻的侧碛即合而为一,位于会合后冰川的中间称为中碛。
(6)终碛(尾碛):随冰川前进,而在冰川末端围绕的冰碛物,称为终碛。
(7)后退碛:由于冰川在后退的过程中,会发生局部的短暂停留,而每一次的停留就会造成一个后退碛。
(8)漂石:冰川的搬运作用,不仅能将冰碛物搬到很远的地方,也能将巨大的岩石搬到很高的部分,这些被搬运的巨大岩块即称为漂石,其岩性和该地附近基岩完全不同。冰川的搬运能力很强,但相对地,冰川的淘选能力很差。
Copyright 2019-2029 http://www.2gaosan.com 【爱高三】皖ICP备18021724号-6
声明: 本站 所有软件和文章来自互联网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